李龙泉资料:
李龙泉,四川隆昌人,现年94岁,为抗日军人,1944年随军抗日到安徽便一直停留居住在安徽青阳县至今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16岁的他被国民党拉去当兵。他先是在步兵营干了两年,随后被调去当警卫员。他跟随大部队进入武汉、南京、昆山、然后进入了安徽。在安徽,李龙泉先后去过宣城、芜湖、池州等地和日军作战。在九华山打仗的时候,自己被炮弹击中帽子,所幸身体没有受伤。村里人说,老人枪法很准,年轻时候还能双手打枪。
老人虽然和大儿子李小牛同住在这幢老宅子里,却一直坚持自己单过,吃喝全部自己解决。他说他还能动,不需要麻烦儿子的,反正也没事闲着,自己搞点吃喝的还能活动活动筋骨。
李龙泉老家是四川人,在青阳谢家村生活几十年,依旧乡音未改。但他却特别喜欢听安徽的黄梅戏,在他房间的桌子上,齐整整码这一摞黄梅戏的光碟。老人滴酒不沾,只好抽一口烟。以前没事的时候,还喜欢打打麻将,骑自行车在周边溜达。最近感觉体力大不如前了,就一个人安静地呆在屋里,哪儿也不去了。
就是这个看上去有点可爱的94岁老人,当年是国军104师431团团长李子千的警卫员。不但能双手使枪,而且枪法还很准。除了手枪,李龙泉是轻重机枪都能来。据他说,抗战到后来的时候,他主要负责在战场督阵,谁退后谁投降谁逃跑,他有权立即枪决。
在皖南事变中,李龙泉所在的431团团长李子千和432团张团长,率部包围了新四军。本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血性,两个团长最后还是放走了新四军。后来,恼羞成怒的蒋介石,派人将李团长和张团长带到了南京雨花台,执行了枪决。作为李子千团长的随身警卫,李龙泉当年也跟到了南京,亲眼目睹了团长被枪决的一幕。李龙泉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。再后来,抗战结束后,爆发了全面内战,他就从部队出来了,再没当过兵。
“富贵陵阳镇,风流谢家村”。 谢家村是个非常美丽整洁的新农村示范村,规划建设的井井有条。李龙泉老人住的,是一幢百年老宅。这样的宅子,在当年,主人非富即贵,土改时期被分给了李龙泉,一直住到现在。在周围雨后春笋般新房子的包围中,这幢老宅越发显得醒目与寂寥。 在老人房间的墙上,我们用相机翻拍了一张李龙泉的全家福。李龙泉和爱人一共生育了十个孩子,五男五女。拍这张合影的时候,最小的孩子还没有出生。现在,老大已经71岁,老小也已49岁。靠着拉板车送货,李龙泉硬是拉扯大了10个孩子。随着三女儿曾孙的出生,今天的李龙泉老人,已经是五代同堂了。
李龙泉和爱人一共生育了十个孩子,五男五女。今天的李龙泉老人,已经是五代同堂了。
谢家村座落在皖南山区青阳县陵阳镇沙济的琉璃岭下,北距青阳县城40公里,南由合(肥)黄(山)高速连接黄山,是九华山的一座南大门,是谢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。 提起谢家村,也许大家并不陌生,1965年5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董必武曾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前往黄山,途经陵阳镇谢家村时,看到谢家村依山傍水,景色旖旎,民宅尽是青砖小瓦马头墙,古色古香,古韵厚重,他深有感触地说:“过陵阳镇恺帆同志(安徽省副省长)语我,此地流传有“富贵陵阳镇,风流谢家村”之说,以诗纪之”。
道傍听传说,具体不烦言。富贵陵阳镇,风流谢家村。乡居皆瓦屋,聚落似林园。抗日遭蹂躏。生涯有复翻。人民新作主,扫除旧巢痕。 谢家村是一处百户以上的大村落,它是聚族而居,民宅的外形,全是白墙青瓦,在村前溪光绿水的衬映下,呈现一种详和、宁静的感觉。白色在自然的空间里,不可能有纯白色的,而是变成一种乳白的复合色,特别是经过风吹雨淋后,又增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,更令人遐想。遐想是美妙的,它让我们张开了记忆的翅膀,穿越了历史的时空,进入到那个年代……
评论